国考申论模拟题及答案:如山又似水——文化在乡村的应有之态
国考申论模拟题及答案:如山又似水——文化在乡村的应有之态已公布。北京公务员考试网现将其整理如下:
给定资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心系民生的目标与举措,见证着大党大国的民生牵挂,也激励着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民生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紧紧围绕着“三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农村人才匮乏,环境逐渐恶化,文化失根,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因此,唯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牢记乡情,才能共谋发展,振兴乡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厚重遗产和磅礴力量,让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再次升起农耕文明的新曙光!让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作答要求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厚重遗产和磅礴力量,让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再次升起农耕文明的新曙光!”请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让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作为无穷的宝库历经沧桑,乡土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沉降在历史的河床之上。但是,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平衡表现突出,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乡村是未经发掘的富矿,也是亟待填平的洼地,需要文化盘活;而文化的“流”与“留”并举,才能激活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世界是充满了流动,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我们身边的河流,随着时代的变化冲刷又孕育的数目繁多而又千姿百态的珍珠。世界是相对稳定,文化也会生命长存,就我们脚下的大地,也可以穿越时空长久支撑我们源远流长又各有千秋的宝藏。只要精准把握“流”“留”的内涵与关系,才能精准理解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只有把握准似水的流动性和似山的留存性,才能做好乡村的文化工作。
文化在乡村应该有似水的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诉我们只有运动起来才能求得发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乡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千万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如果不能像松阳深入挖掘,进行现代化的阐述、创造性转化就如同一潭死水,被遗忘到历史的废纸堆堆中;外部的文化来到乡村也不完全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需要时刻保持活力,创新性发展,避免出现“白鹿原”民俗村项目“水土不服”“草草收场”的悲剧,迎来特岗教师王高明老师那样“一泓清流入西沙,桃李开得满天下”的喜剧。因此,文化在乡村的广袤的土地上,应该具备大江大河的气势,奔流向前,生生不息。
文化在乡村应该有似山的留存。文化也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曾经,我们片面认为,文化应该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极速形变,以革命态度铲除乡村的一切“牛鬼蛇神”,这严重伤害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导致乡村陷入了文化的失序与真空;现在,我们科学理解,文化的稳定性,对多元文化加以包容,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对本地文化加以珍视,才出现乡村文化的复兴,丰满了民众的精神世界,形塑了乡村的精气魂灵。因此,文化在乡村旷远的中,应该具备雄山伟岳的胸怀,面向四海,万古长青。
乡村是文化的重要场域,而流动与留存是维持场域平衡的必要法宝。文化流入乡村,切莫“雨过地皮湿”来得快去得也快,争取留下来;化流出乡村切莫“老鼠见了猫”,唯唯诺诺,畏不前,要主动留,大胆流。两件法宝又如黑白双鱼,在辩证的推动下,促使乡村文化内强肌体、外树形象,为实现乡村振兴立下不朽的功勋!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